資訊悅報 Vol.21|CyberArk: 身份安全從人類到 AI,企業是否已跟上資料驅動的治理模式?

部落格來源網址:Automating compliance: Why identity security needs a data-driven tune-up



當我剛進入職涯、在加拿大某家銀行的交易大廳工作時,我很快就明白在一個高速運作、且高度受監管的環境中工作是什麼樣的感受。每一筆身分都必須被妥善保護、具備合理性,並且能夠通過稽核。之後,我轉到資安工程團隊,親眼目睹「合規要求」如何吞噬整個團隊的產能。我們不只是保護帳號而已,而是必須不斷執行大量手動流程,來證明所有控管措施都確實到位。

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一件事,也成為我與客戶溝通時最核心的觀念: 合規性本質上就是證明你確實履行你承諾要做的事。然而,當身分安仍仰賴人工、被動、以清單驅動的流程時,合規就一點也不簡單──它會成為整個組織的沉重負擔。

但我也見過完全相反的情況:身份安全像一台調校良好的機器可隨著人員、機器帳號與 AI agent 的角色、權限與風險變化,進行自動化調整。

真正的轉折點在於,我意識到「商業脈絡資料(Business Context Data)」才是缺失的那塊關鍵拼圖。
它是讓身份安全與效率連結在一起的核心要素。沒有它,所有權、業務合理性、風險等項目都會變成無止盡的「蒐集證據循環」;
但一旦具備這層脈絡資料,合規就能從周期性作業,轉變成持續、可自動化、且遠不那麼痛苦的流程

引擎教會我關於身分安全自動化的事

在進入科技產業之前,我曾經當過汽車技師。我調校過化油器、電子噴射系統,也研究過空燃比。每一具引擎的核心目標其實都一樣:追求燃油效率——也就是取得最完美的空燃比,同時輸出最大動力、排放最低污染。

這場效率競賽,推動世界從傳統化油器(想像 1985 年的 Honda Civic)走向數位化控制的電子噴射系統(例如 2025 年的 BMW 3 Series)。化油器必須靠人手反覆微調;而電子噴射系統則依賴感測器與軟體,能自動校正並維持最佳效能。

我在身分安全領域也看到很相似的情況。所謂的「效率」,就是在存取與控管之間維持最佳平衡——並讓孤兒帳號的數量降到接近零。

手動的合規流程就像化油器:被動、低效,而且高度倚賴人工調整、人工驗證控管、人工追孤兒帳號——既耗時又容易產生盲點。

自動化的控管則像現代的電子噴射系統:透過資料、感測、流程協同運作,能依據即時資訊自動微調、持續最佳化。


商業脈絡資料如何讓「身分引擎」維持最佳狀態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企業能從手動合規邁向自動化合規?
答案就在於商業脈絡資料(Business Context Data)

在身分安全中,商業脈絡資料就像現代引擎的感測器系統——持續回傳狀態回饋,確保整個組織的「身分引擎」維持在最佳效能。它提供一層額外的智慧,能說明每一個身分為什麼存在、由誰負責、以及它的存取風險是什麼,讓原本靜態的身分資料變得具備反應能力、真正做到資料驅動。

以稽核為例,稽核人員通常都會問一些再熟悉不過的問題:

  • 這個帳號的擁有者是誰?
  • 它的業務用途是什麼?
  • 它能存取哪些系統或資料?
  • 存取敏感度與風險層級為何?

這些問題完全合理,但大多數企業卻無法輕鬆回答。原因是:

身份相關資料往往散落在 HR 系統、應用清冊、工單系統、Log、SIEM、CMDB 等不同平台中,彼此缺乏連結。

每一次稽核都變成一場追逐「業務合理性、擁有者、權限、風險」的艱困作業,也拖垮整個團隊,讓組織永遠停留在被動式合規。

商業脈絡資料能補上這道缺口
它負責串聯各系統,並針對所有身份類型(包含人員、機器帳號、AI agent)持續更新以下關鍵資訊:

  • 業務合理性(Business justification):身分/存取為何存在?目的為何?
    業務擁有者(Business ownership):誰負責此身分或存取?
    技術擁有者(Technical ownership):由誰管理、維運?
    風險等級與風險標記(Risk rating & risk flags):存取敏感度、控管要求、法遵標準。

當身分系統具備這些脈絡後,系統即可像「自動調校的引擎」一樣,自動套用正確的權限控管。企業便能做到:

  • 自動化生命週期管理(角色調整時自動調降或撤權)
  • 風險優先排序(高價值資產套用更嚴格控管)
  • 自動生成合規證據(因為系統永遠知道每個身分的 Who / Why / How)

當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時,身份安全就像運轉順暢的高效能引擎——能隨著人員、機器帳號與 AI agent 的角色、存取範圍與風險變化,自動調整、持續最佳化。


將身分資料轉化為「持續合規」

當商業脈絡資料被納入身分管理流程時,企業便能把合規從「周期性大亂鬥」轉變為「持續、無痛、可自動化」的日常作業。

我曾經看到許多客戶在把身分資料與權威資料來源(如 HR 系統、ITSM、CMDB、應用清冊)串接後,原本需要花上數個月才能準備完成的稽核作業,竟然在短短幾天內就能收攤。孤兒帳號變得好處理,甚至逐漸消失;權限膨脹(Permission Creep)也跟著減緩。團隊終於可以專注在真正的「降低風險」,而不是被迫追 Excel 表格追到天荒地老。

結論其實很簡單:當你用商業脈絡資料強化身分安全,你會同時解鎖效率、韌性與信任

企業不再害怕下一次稽核,而是能更早做好準備、持續維持合規、主動降低風險,並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

但理解商業脈絡資料為什麼重要,只是故事的一半。真正的轉變發生在——這些資料被自動同步,並能跨身分生命週期自動運作時。

這個過程需要調校、反覆迭代,以及一連串「以資料為基礎」的調整。那麼,要如何走到這一步?

在多數企業中,商業脈絡資料其實早已存在——但卻散落在各種不相連的系統裡,例如 HR 目錄、CMDB、工單系統、應用清冊等。過去,資安團隊只能在稽核或權限審查時,以人工方式手動拼湊、比對、合併資料,讓人力被迫「永久綁在流程中」。

如今,像 CyberArk 這類的平台已能在整個身分管理流程中,自動同步、強化並協同運作這些商業脈絡資料。換句話說,整個「身分引擎」已經接上感測器,能在正確的時間自動套用正確的控管,而不需要再依賴任何人工介入。

將身分安全延伸到所有身分類型

要從人工流程轉向自動化,企業必須採取 全方位(holistic) 的方法,處理組織中各種不同身分類型所帶來的挑戰。不同身分類型代表不同的存取需求與控管要求;若要讓整個系統維持高效運作,每一種身分都必須被持續監控、具備合理性、並能隨情境調整

身分安全需要涵蓋多種截然不同的身分類型,每種身分都有其特定的需求。以下是商業脈絡資料在三大身分類型中的應用方式:

  1. 人類身份(Human identities):
    範例:具有薪資系統或 HR 系統存取權的員工
    關鍵數據元素: 業務合理性、業務擁有者
  2. 機器身分(Machine identities):
    範例:用於自動化雲端備份的服務帳戶
    關鍵數據元素: 技術擁有者、風險等級
  3. 人工智慧代理程式(AI Agents):
    範例:用於生成報表、存取財務資料的 AI 助理
    關鍵數據元素: 業務合理性、風險標記(例如 SOX / PCI / 隱私相關)

當所有身分類型都在「正確的商業脈絡」下運作時,存取權限才能保持適當、授權能被有效控管,合規也能保持一致且可追溯。

就像引擎需要乾淨的燃料與即時感測器才能高效運作一樣,身分安全要真正自動化,就必須依賴單一真相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涵蓋所有身分——包含人類、機器以及 AI


從單一可信來源打造「持續合規」

當企業具備正確且完整的商業脈絡資料後,「持續合規(Continuous Compliance)」的路徑就會變得清晰。
一切從盤點(Discovery)開始──畢竟你無法保護你看不到的資產。

透過將 HR、ITSM、CMDB 與各種雲端系統同步,你能維持持續的可視性與控管能力,並在風險形成之前就消除盲點。

脈絡化後的身分,會呈現出可預測的模式

當所有身分被正確建置(onboard)到身分治理或特權存取(PAM)系統中,並且附帶完整的商業脈絡資料,企業便會看到清楚的治理模式:

  • 高價值資產 → 必須套用更嚴格控管
  • 中低價值資產 → 套用分級治理(Risk-Proportionate Controls

當策略與實際風險相互對齊後,團隊就能減少噪音,更有效率地落實最小權限原則 

自動化建置讓缺口在形成前就被封閉

下一步,是在身分生成的瞬間(例如伺服器建立、應用部署、Kubernetes 工作負載啟動時),自動完成身分建置、註冊與憑證/權限配置。

這能確保新憑證、新帳號、新工作負載在產生的第一秒就被保護,而不是等後續人工補強。

從反應式 → 持續式:自動化讓身分治理真正「活起來」

隨著自動化逐漸成熟,身分管理會從過去的被動、事件觸發,轉變為持續、即時調整的運作模式:

  • 角色改變 → 存取權限自動調整或撤銷
  • 不必要權限 → 自動識別並移除
  • 每一次變更 → 自動記錄、作為稽核證據

換句話說,身分治理不再依賴人工追蹤,而是能隨組織變化而持續自我調校。

持續合規真正落地的時刻,是當企業做到以下四件事:

  1. 身分流程在「申請階段」就能蒐集業務合理性:
    也就是在請求權限、請求帳號、請求憑證的當下,就直接取得用途、目的與業務責任,而不是等到稽核時才到處補資料。 
  2. 自助化與自動化取代傳統工單流程(Manual Ticketing)
    權限調整、憑證續期、帳號管理等作業不再需要人工核准或等待工單輪班,而是依政策自動化處理。 
  3. 以量化指標追蹤效率,包含:
    孤兒帳號減少率(Orphan Account Reduction)
    憑證輪替平均時間(Mean Time to Rotation)
    稽核時間節省(Audit Hours Saved)
    透過可量化的 KPI,團隊能清楚看到治理改善的幅度。
  4. 合規流程直接嵌入日常營運(Embedded Compliance)
    不再是「每年一次的大型專案」,而是作為日常營運的一部分,自動生成可稽核的證據。

當這套機制運作順暢時,安全團隊便不再受制於前期準備工作,得以專注於降低風險。


成果:一套能「自我證明」的合規系統

當這些最佳實務真正落地後,企業能立即感受到、也能清楚量化其帶來的效益。
那些以商業脈絡資料調校身分安全的組織,往往會看到以下可衡量的結果:

  • 稽核準備時間從數週縮短到「立即可供稽核」的狀態
  • 孤兒帳號與殭屍帳號大幅減少甚至消失
  • 政策能更一致地套用在人類、機器帳號與 AI agent 上
  • 合規程度更貼近 SOX、PCI DSS 及 HIPAA 等法規要求

我看過許多企業從「被動式、清單驅動」的稽核模式,轉變成「主動式、資料驅動、協同運作」的合規流程。
而所有成功案例背後的共同核心,就是商業脈絡資料
它就像感測器資料一樣,推動整體的效率、韌性與信任。

當身分安全順暢運作到這個程度時,稽核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驗證:
證明這個組織確實做到它承諾的事──保護人員、保護系統、並保護企業的未來

Lorie Papple 現任 CyberArk Solutions Engineer,專注於企業身份安全與機器身分治理技術。  

立即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