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
2025年7月17日
從被動到主動:資安市場正經歷轉型
多年來,漏洞暴露管理遵循一個制式的流程:掃描 → 排序 → 建立工單 → 最終修補丁管理。這套模式重偵測與報告、輕修補行動,
但這種做法已顯老態。現今資安團隊早已被警報淹沒、人力吃緊、
Gartner 所提出的主動式風險暴露模型,正呼籲產業採取全新策略:將「
用 Gartner 的話來說,這不只是「最佳實務」,這就是資安的未來方向。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的四大核心能力
真正落實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策略,必須建立在四大關鍵能力之上,
1. 持續性資產與漏洞發現(Continuous Asset and Vulnerability Discovery)
你無法修補你看不到的風險。主動式平台的核心,就是不間斷的可視
- 即時掃描本地、雲端、容器與遠端端點上的所有已知與未知資產
- 持續偵測作業系統、第三方應用程式、開放埠與錯誤設定中的漏洞
- 辨識未納管資產與 Shadow IT 資源
- 與資產盤點與身分管理系統整合,提供更豐富的資產脈絡
這樣的全域可視性,確保無一漏洞被遺漏,
2. AI 驅動的風險驗證與優先排序(AI-Powered Risk Valid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傳統漏洞管理經常產出大量低優先級的 CVE,造成團隊警報疲勞。主動式平台透過多層智慧分析來濾除雜訊:
- 結合漏洞情資(如 CISA KEV、公開 PoC、暗網討論)進行關聯分析
- 依據資產關鍵程度、是否上網可達、橫向移動風險給予情境評分
- 加入業務標籤(如「付款系統」、「個資庫」)讓弱點與實務風險連結
- 預測模型預先標記可能即將被利用的漏洞
- 根據環境變化動態調整排序邏輯
這超越了靜態 CVSS 分數,讓風險篩選更快、更準、更符合實戰需求。
3. 自動修補與政策導向應變(Automated Remediation and Policy-Based Response)
主動式平台不只評估風險,更能自動啟動防禦行動:
- 自動部署補丁,涵蓋作業系統、第三方應用程式與容器環境
- 使用腳本修復設定錯誤、登錄機碼問題或帳號權限異常
- 若無可用修補檔,啟用虛擬補丁(Patchless Protection),即時保護記憶體中的脆弱程序
- 根據 CVE 嚴重度、可利用性與資產特性,啟動自動化應變政策
- 整合變更管理、稽核紀錄與回滾控制流程
這代表從偵測到修補不再需要數週,而是可能在數分鐘內完成,
4. 統一式儀表板與報表系統(Unified Dashboards and Reporting)
不同角色(資安、IT、稽核)需要不同角度的資訊視圖,主動平台可提供一致且可彈性切換的可視化報表:
- 即時呈現資安暴露地圖,依地點、系統、風險等級與責任人顯示
- 每次修補或自動化處理均有稽核追蹤紀錄
- 可監控 SLA 達成狀況與平均修補時間(MTTR)
- 依照部門、地區或資產群組自訂過濾與查詢條件
- 提供深入調查、報告產出與決策依據的 drill-down 視圖
這不只是單純的報表,而是落實資安營運、確保實效的中樞指揮台。
為什麼「主動式」將成為資安未來的主流?
資安決策者正同時面臨三大挑戰:
- 攻擊面不斷擴大(Attack Surface 擴張)
- 威脅速度越來越快(從天以計到以秒計)
- 團隊規模與資源卻持續停滯不前
在這樣的壓力下,僅僅「看得到風險」還不夠,真正的解方是「能夠主動行動」。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可以帶來以下優勢:
- 快速風險降低
縮短從發現漏洞到完成修補的時間差,將攻擊窗口壓縮至最小。 - 攻擊面控管
在攻擊者發動攻擊前就主動封鎖可利用的暴露點。 - 營運規模擴張
自動化處理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日常任務,提高整體效率與防禦韌性。 - 符合 CTEM 策略
完美支援「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中的「修補(Mitigate)」與「驗證(Validate)」階段。 - 更好的合規與稽核
將每次修補動作都紀錄入案,符合稽核需求,保留可佐證的行動紀錄。 - 減輕人力負擔、提升團隊產能
讓資安團隊從日常的打 patch、開單脫身,將資源投注於策略規劃與防禦升級。 - 當攻擊者以自動化工具進行滲透與攻擊,防禦者也必須升級為主動式、智慧化的自動化對應策略,這不再是選項,而是資安生存的必要條件。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實際應用情境
為了讓您更具體理解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的實際價值,
情境一:可被利用的零時差漏洞(Zero-Day)
情境說明:一個廣泛使用的開源函式庫被揭露出新的漏洞,並被列入 CISA 的 KEV(Known Exploited Vulnerabilities)清單。
- 傳統模式:資安團隊接收到警報,接著等待廠商釋出補丁,
再花好幾天部屬修補。 - 主動式模式:平台即時偵測受影響的系統,自動套用虛擬補丁(
Virtual Patch),並在數小時內開始監控是否有攻擊行為發生。
成果:在漏洞真正被攻擊者利用之前,平台已完成補強與預防。
情境二:錯誤設定的雲端儲存空間
情境說明:某次安全政策變更,導致一個 AWS S3 儲存桶意外公開。
- 傳統模式:掃描工具標示風險,進入工單流程,
幾天後才由人工修正。 - 主動式模式:平台即時偵測到異常公開狀態,自動撤除公開權限,
並留下完整稽核紀錄。
成果:避免資料被存取外洩,完全不需等待人員介入處理。
情境三:老舊系統中的可修補漏洞
情境說明:某已知 CVE 漏洞影響一套仍在生產環境運行的老系統(Legacy App)。
- 傳統模式:修補延宕,擔心打 patch 會導致系統相容性問題。
- 主動式模式:平台啟動補償性控制(Compensating Control),限制存取權限,
並安排在下次核准維運時段進行補丁安裝。
成果:即時降低風險,兼顧穩定營運與安全防護。
總結:在這三個場景中,主動式模型的最大優勢是「
如何挑選真正具備「主動式風險管理」能力的平台?

現在市場上打著「Preemptive(主動式)」
核心必要功能
■ 跨平台修補能力
支援 Windows、Linux、macOS 以及第三方應用程式的自動修補。
■ 腳本執行引擎
不僅限於安裝補丁,也能透過內建或自訂腳本修復設定錯誤、
■ 虛擬補丁防護技術(Patchless Protection)
針對無法即時修補的漏洞,提供記憶體層級的即時防禦機制。
■ 政策驅動的自動化
可依據資產群組、風險評分或修補時限自訂觸發條件,
■ 持續資產探索能力
隨時監控混合環境下的端點、雲端、容器等所有資產狀態,
■ 統一式儀表板
提供角色導向(資安、IT、合規)的自訂可視化畫面,
進階加值功能
- 合規標準內建支援:內建 CIS、ISO、NIST 等法規標準檢核模組,方便稽核。
- 多租戶架構支援:適用於 MSSP 或大型集團單位的分層控管模式。
- 整合性 API 能力:可與 SIEM、SOAR、ITSM、CMDB 等平台串接,提升工作流程效率。
- 客製化修補政策:可依應用環境調整修補策略,
兼顧安全與營運穩定。 - 稽核報告格式匯出:支援機器可讀(machine-
readable)的修補紀錄匯出,方便稽核與合規性追蹤。
建議:選擇主動式平台時,不要只看掃描與分析能力,
Vicarius 的觀點:為「主動式防禦」量身打造的 vRx 平台
在 Vicarius,我們建立 vRx 平台的初心非常明確:
暴露管理的目的不是發警報,而是要「真的修補風險」。
我們的架構理念,與 Gartner 所倡導的「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不謀而合,並落實於產品設計之中:
vRx 提供的核心主動防禦能力:
■ 持續性資產與風險發現
不論是雲端、地端、容器或遠端端點,皆能即時追蹤與更新資產暴露情形。
■ AI 驅動的風險驗證機制
能有效過濾 CVE 噪音,判斷真正需要處理的弱點事件。
■ 跨平台修補與腳本修復整合
無需額外工具,即可在 Windows、Linux、macOS 等平台自動佈署補丁或執行修補腳本。 ■ 虛擬補丁防護(Patchless Protection)
在尚無修補程式可用時,仍可透過記憶體層級防護避免漏洞被利用。
■ 政策驅動自動化流程
可依 CVE 嚴重度、自訂風險規則或資產群組,自動啟動修補或應變行動,無需人力介入。
這不只是個附加功能,而是平台的核心價值。
vRx 每天都在自動化地將風險資料轉化為實際減災行動,幫助企業從「風險揭露」走向「風險解決」。 真正實現資安防線從人力驅動走向 AI 主導的轉型。
主動式暴露管理如何與 CTEM 與 SOC 運作整合?
持續性威脅暴露管理(CTEM, Continuous Threat Exposure Management),是目前越來越多資安領導者採用的框架,作為組織風險控管與減災行動的核心依據。而主動式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正是這個框架中關鍵的強化元件,能加速並優化各階段的運作效率。
如何強化 CTEM 各階段:
- 探索階段(Discovery)
持續性辨識整個混合式環境中所有資產、漏洞與錯誤配置(misconfigurations),包括地端、雲端、遠端與容器資源。 - 優先排序(Prioritization)
結合實際攻擊情資(如已知攻擊手法、漏洞利用程式)與內部環境脈絡(如資產等級、是否外部可達),針對風險進行動態且精準的排序。 - 緩解行動(Mitigation)
透過自動化修補(補丁、自訂腳本或補償性控制)快速封堵漏洞,降低風險視窗,減少人力干預所造成的延遲。 - 驗證階段(Validation)
系統自動確認修補是否成功,確保標的弱點已被解除、資產不再處於暴露狀態。 - 動員階段(Mobilization)
將洞察與遙測資料回饋至資安事件偵測工程與 SOC 作業流程中,支援動態調整防禦策略。
對 SOC 團隊來說,主動式暴露管理代表著什麼?
■ 減少重複性修補工單:告別一張張類似內容的 remediation ticket,讓資安人員不再疲於奔命。
■ 大幅降低平均修補時間(MTTR):從發現到修復的週期縮短,提升整體回應效率。
■ 漏洞與威脅資訊關聯性更強:漏洞風險不再只是靜態資料,而是與實際攻擊情資動態串接。
■ 無縫整合至 SOAR 與 IR 流程中:可直接納入自動化劇本(Playbook)與事件應變 SOP 中,提升自動化處理比例。
最終帶來的是從反應式追警報,轉向主動式暴露控制的模式轉變,而 SOC 將不只是回應者,更是持續壓縮攻擊面的核心執行者。
結語:從被動反應,走向主動預防
資安正處於關鍵轉折點。
從反應式、警報驅動的舊有模式,轉向自動化、成果導向的新策略,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是漏洞管理、CTEM(
透過智慧分析、自動化執行與政策導向的整合,
- 更少的暴露點
- 更快的處理速度
- 更低的人力負擔
如果你的現行策略仍無法「發現就立即修復」,
因為駭客正在加速,你也必須更快、更聰明地迎戰。
常見問題 FAQ
Q:什麼是「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它與傳統模式有何不同?
A: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能夠自動化進行資產與漏洞發現、
Q:導入主動式風險暴露平台有什麼好處?
A:
- 更快降低風險:縮短從發現漏洞到修補完成的時間
- 減少人工負擔:自動化處理繁瑣任務,降低團隊疲勞
- 避免風險外洩:在駭客利用漏洞前即完成封堵修補
準備邁出下一步?
該模型遵循五個關鍵階段:部署、檢測、分析、修復和自動化,
您將發現:
- 從運營到優化的明確成熟度等級,直接映射到行業標準
- 如何使用來自 vRx 使用方式的真實數據跟蹤和改善安全狀況
- 將工作重點、資產覆蓋範圍、檢測速度、
修復工作流程或自動化放在何處
Vicarius 模型與合規目標保持一致,並內置了基準測試工具,
Sagy Kratu 產品行銷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