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悅報 Vol.8|REFORM RATE: 六大昂貴的雲端成本管理錯誤,以及該如何避免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reform.today/blog/cloud-cost-management/


六大昂貴的雲端成本管理錯誤,以及該如何避免

大家好,我們今天早上 11 點開個短會討論一下這季雲端花費超出預算 40% 的問題,我們必須馬上處理!」。

你是否也收過類似這樣的信?寄件人可能是你的 CTO,也可能是 CEO。此時你腦中浮現的不是震驚,而是焦慮: 是雲端預算就這樣從指縫流走比較可怕,還是你又得多盯一件事才更可怕?

根據最新《2025 年 Flexera 雲端狀況報告》,有 25% 的企業雲端年度預算嚴重超支。 而這些超支背後,其實都藏著常見但容易忽略的幾個錯誤盲點。

如果你有以下現象:

  • 發現雲端帳單異常高漲
  • 被要求解釋或優化雲端成本,卻不知道從何著手
  • 交付進度明明正常,但預算總是追不上開銷
  • 那麼你很可能已經踩進了這些「高額雲端成本管理陷阱」。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拆解這六大錯誤,幫助你避開無聲的預算殺手,真正掌握雲端成本治理的主控權。


雲端成本管理錯誤一:缺乏即時可視化,導致盲目浪費

54% 的公司表示,缺乏對使用方式和效率的可視性是導致雲成本浪費的主要原因— 《2025 Flexera 雲端現狀報告》

當團隊無法即時掌握資源用量與效能,就等於在閉著眼開車燒錢。沒有統一的監控儀表板、無法追蹤各服務運作狀況或使用人員,常導致資源閒置仍持續計費、部署錯誤未被即時發現。

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因為 「看不到,就無從改善」。 如果您無法掌握多雲環境中的整體成本全貌,就很難及時發現資源過度使用、費用突增或異常收費。

請注意:市面上許多雲端成本管理工具僅提供每月或每季的歷史報表,等於問題發生時已過時,無法即時應對。

對企業的實際影響是什麼?

Gartner 高級總監分析師 Miguel Angel Borrega 指出: 「那些不了解自已在雲端採用上犯了哪些錯誤的企業,將面臨20%~50%的超支風險。

換句話說,可視性不足 = 預算黑洞,不僅拖累 IT 成本控制,更直接影響企業整體營運績效。

如何避免:

  • 導入統一的雲端成本儀表板
    整合來自不同雲端供應商(如 AWS、Azure、GCP)的費用與用量資料,讓所有資源支出一目了。即時可視化將是阻止雲費用異常飆升的關鍵利器。
  • 定期進行團隊間的雲端成本檢視會議
    建立每月或每季的費用檢討機制,讓相關團隊共同參與、共同負責,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防止失控。
  • 建立一致的資源標籤(tagging)策略
    跨雲平台(如 VM、容器、資料庫)設定標準化的資源命名與標籤規則,才能進行橫向比較與有效追蹤,讓成本資料具備可行動的意義。
在所有平台上實施一致的資源標記策略,以實現有意義的比較。

雲端成本管理錯誤二:閒置資源默默吃掉預算

“78% 的企業認為,他們有 21% 到 50% 的雲端支出實際是被浪費掉的。”

—《2024 雲端使用最佳化調查報告》

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被遺忘的資源,正靜靜吞噬你的預算。
你可能不知道,團隊曾在測試階段啟用過的臨時環境,現在還在雲端持續執行、持續計費──卻完全沒有產出。又或者,機器規格配置過高,長時間 CPU 使用率低到可忽略,但你仍為這些「跑很慢但付很貴」的虛擬機付全額。

這些閒置資源分散在各雲環境中,像沉沒成本一樣悄悄累積,其實是最容易處理、卻最常被忽略的預算黑洞。

對企業的實際影響是什麼?

根據《FinOps in Focus 2025》報告指出:
「企業平均需要 31 天 才能找出並清除這些雲端浪費資源。」

對一間中小型企業來說,這相當於 每月約 5,000 美元、每年約 60,000 美元 的不必要支出!

如何避免:

  • 定期審查資源使用率:針對長期 CPU 使用率偏低的資源(如 VM、Container),進行用量稽核與盤點,確認其必要性。
  • 強制實施資源標籤制度(Tagging):每個資源都需標註負責人、用途與生命週期,不僅能追蹤來源,也能快速判定是否該退場。
  • 自動化資源清理機制:設定閒置時間閥值,一旦資源在預設時間內無活動,即可觸發自動停用或終止,避免長期積欠雲帳單。

雲端成本管理錯誤三:「以防萬一」而過度配置資源

「約有 40% 的雲端執行個體,其規格配置高出實際工作負載需求至少一個等級。
—《DevOps.com 報導》

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DevOps 工程師出於避免效能瓶頸的考量,常會預設選擇高階的運算資源或儲存空間,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行為。

但若為了「以防萬一」而長期讓應用程式配置超出實際所需的資源就等於無形中為預算多背上 20%~30% 的成本負擔。這樣的開銷,往往與企業實際營運需求背道而馳

對企業的實際影響是什麼?

Harness 的產品管理資深總監 Ravid Yadalam 指出: 「 這類資源錯配問題(如:配置過度)每年可能導致高達 445 億美元的浪費,相當於雲端基礎設施支出中 21% 的預算被白白浪費。」

對多雲環境的中大型企業來說,這已非「效率問題」,而是「營運損失」等級的隱形殺手。

如何避免:

  • 根據實際使用情形做出資源調整建議(Right-sizing)
    分析 VM / 容器的歷史效能資料,推薦最佳資源等級,避免「高配低用」。
  • 啟用 Auto-Scaling 自動擴縮政策
    讓系統根據即時流量與資源使用狀況動態調整,而非預先配置過大規格。
  • 定期追蹤效能指標與使用率
    主動辨識那些長期閒置卻仍高規運行的資源,進行降級或調整。

雲端成本管理錯誤四:標籤使用不一致,導致成本無法分攤

有效管理雲端成本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致、可追溯」的標籤(Tagging)制度。

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當不同團隊在部署雲端資源時,沒有統一的標籤規範(如部門、專案名稱、執行環境),就如同在花錢卻沒留下任何發票或記錄。 這種情況下:

  • 財務部門無法正確建立 Showback / Chargeback 成本分攤報表
  • 技術主管也無法判斷 哪個系統或業務單位造成了成本激增

整個雲端成本變成一團模糊賬目,誰該為什麼負責、該怎麼優化,全部失焦。

如何避免:

  • 建立標準化的資源標籤框架(Tagging Framework):制訂明確的全公司標籤政策,至少包含以下欄位:
    – 專案名稱(Project)
    – 執行環境(Environment)
    – 負責人(Owner)
    – 應用名稱(Application)等。
  • 透過基礎建設即程式碼(IaC)、雲端 API、自動化部署流程,自動加註標籤,讓標籤不是靠人手填,而是靠流程自動產出,避免遺漏與錯誤。
  • 設定資源合規性監控與警示機制:當出現未加標籤或標籤錯誤的資源,能立即觸發警告,甚至用 Script 自動補標或阻擋非合規資源上線。

雲端成本管理錯誤五:Kubernetes 成本架構複雜,難以追蹤

Kubernetes 彈性強沒錯,但當你問財務部門:「這一筆帳是哪個 BU 花的?」可能只換來一臉問號。

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Kubernetes 本身的多層架構(如:Pods、Namespaces、Deployments 等)極大化了雲端環境的彈性,也同時增加了成本可視化的難度。

開發與 DevOps 團隊可能因為它的彈性與可擴展性而愛不釋手, 但財務單位則對於「容器成本對應到哪個部門、哪個專案」這類問題毫無著力點,難以建立 Showback 或控管責任歸屬。

成本有多驚人?

根據 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最新調查:
「有 49% 的受訪企業表示,導入 Kubernetes 後雲端支出上升,但竟有 近 40% 的企業根本沒有監控 Kubernetes 使用狀況!」

也就是說,大多數企業都已經讓 Kubernetes 深入到核心服務,卻根本沒有人清楚「它到底燒了多少錢」。

如何避免:

  • 導入專門針對 Kubernetes 設計的成本分攤工具
    這類工具能深入追蹤各個 Namespace、Cluster、Pod 的資源耗用,幫助企業建立細緻的成本分佈圖。
  • 建立容器資源共享與微服務用量追蹤機制
    針對動態擴展(Auto-scaling)與多租戶資源共享的架構,主動監測其資源消耗趨勢,避免「微服務越拆、費用越不清」。

雲端成本管理錯誤六:沒有導入自動化治理與成本控管機制

「自動化」不是加快流程,而是讓企業的雲端治理不被複雜度擊敗。

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

你是否還認為「靠人工」就能追得上多雲環境日益龐雜的規模與支出?

仔細想想:

  •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一筆一筆對帳雲端帳單?
  • 要靠多少雙眼才能即時發現異常花費?
  • 要用多少會議來制定優化策略?

當雲端環境持續擴張、資源數量倍增,靠人力管理成本的做法終將失控

更嚴重的是:

若沒有自動化的政策稽核與治理機制,違規行為往往等到帳單出來才發現,這時,預算早已「破洞流血」。

該自動化哪些環節?

  • 資源排程與彈性擴縮(Auto-scaling)
    根據實際流量與時間動態調整資源,
    例如:在非營運時間自動關閉測試/開發環境,減少閒置開銷。
  • 籤合規稽核(Tag Compliance)
    所有資源皆需具備完整成本標籤。
    若違反標準命名規則或缺少標籤,應觸發自動補救或禁止上線。
  • 異常消費警示 + 預防性動作
    建置即時告警機制,當花費偏高或用量不尋常,能即時觸發停用、降級、或通知管理者,防止成本擴大。

雲端成本不是月結帳單,而是每日持續滲漏的風險。自動化管理,就是把財務控制前移、把預算主導權掌握回來。


用 RATE 精準重整與優化雲端支出

雲端成本管理,不應只是無止盡地追折扣、搶預付方案。
前面提到的六大雲端成本錯誤,雖然常見,但透過正確的策略與工具完全可以解決。
RATE 是 RE:FORM 最新推出的 FinOps 解決方案,專為中大型企業與有大量雲端支出的組織設計,幫助您全面掌握成本、化解治理痛點。

RATE 核心效益:

  • 掌握多雲成本全貌
    單一儀表板整合 AWS、Azure、GCP、阿里雲等主流平台,打造真正跨雲可視化。
  • 自動化支出優化建議 + 一鍵執行
    結合各雲平台原生建議,主動產生可執行的優化動作,即時調整資源、強化效率。
  • 消除標籤混亂與異常費用突增風險
    透過標準化治理與預警機制,幫您遠離「誰也搞不清哪個 BU 花了什麼」的混亂狀況。

RE:FORM RATE 用戶平均在導入後 30 天內,即識別出高達 25% 的即時節省空間,並同步強化治理與成本問責機制。

如果您正思考:

  • 預算常常追不上實際雲帳單?
  • 財務與技術部門在成本分攤上溝通不良?
  • 想優化成本但苦無抓手?

那麼,是時候讓您的雲端支出重新對齊商業願景。


準備好讓您的雲預算與您的業務願景保持一致了嗎?

請聯絡我們的團隊以取得免費諮詢/演示,以了解我們如何幫助您加速業務成功。


資料來源:
  1. Flexera 雲現狀報告: https://info.flexera.com/CM-REPORT-State-of-the-Cloud-2025-Thanks?revisit
  2. Stacklet Cloud 成本和使用優化調查  https://stacklet.io/survey-usage-optimization-2024/
  3. 2025 年 FinOps 焦點,Harness https://www.harness.io/finops-in-focus
  4. DevOps.com 「雲正在綻放 – 但雲浪費也是如此」https://devops.com/the-cloud-is-booming-but-so-is-cloud-waste/
  5. 雲原生計算基金會,「雲原生和 Kubernetes Finops 微調查」https://www.cncf.io/reports/cloud-native-and-kubernetes-finops-microsurvey/

資訊悅報 Vol.7|Vicairus: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 (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資安未來的必經之路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www.vicarius.io/articles/preemptive-exposure-management-what-it-is-and-why-its-the-future-of-cybersecurity


什麼是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

2025年7月17日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是一種資安模型,具備持續發掘弱點、驗證風險,並在駭客有機可乘前,自動修補風險暴露點的能力。
根據 GARTNER 的定義,它是一種「前瞻性執行暴露管理的進階方法」結合了 AI(人工智慧)、智慧模擬與進階分析等技術,能加快並提升風險緩解行動的速度與精確度。
 
與其仰賴冗長的補丁週期或高度仰賴人力的作業流程,主動式風險管理可實現即時防護,讓弱點風險的控管成為主動、自主、智慧化的過程。Gartner 特別指出,這類技術可提供持續性的攻擊面監控與即時威脅情資,有助於在駭客利用漏洞之前就關閉資安缺口。

從被動到主動:資安市場正經歷轉型

多年來,漏洞暴露管理遵循一個制式的流程:掃描 → 排序 → 建立工單 → 最終補丁。這套模式重偵測與報告、輕修補行動,工具雖能揭示風險,但實際行動仍嚴重依賴人工操作。

但這種做法已顯老態。現今資安團隊早已被警報淹沒、人力吃緊、速度落後,漏洞在 CVE 公布後短短幾小時內即被武器化。而所謂的「滯留時間」(從發現漏洞到完成修補的間隔)依然過高,重大漏洞平均需超過 60 天才完成修補。

Gartner 所提出的主動式風險暴露模型,正呼籲產業採取全新策略:將「修補行動」內嵌進暴露管理生命週期。透過自動化、風險脈絡分析與即時反應的整合,企業終於能縮短「知道有風險」與「真正採取行動」之間的落差。

用 Gartner 的話來說,這不只是「最佳實務」,這就是資安的未來方向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的四大核心能力

真正落實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策略,必須建立在四大關鍵能力之上,每一項都為了減少阻力、加速防護行動而設計:

1. 持續性資產與漏洞發現(Continuous Asset and Vulnerability Discovery)

你無法修補你看不到的風險。主動式平台的核心,就是不間斷的可視化與發現能力

  • 即時掃描本地、雲端、容器與遠端端點上的所有已知與未知資產
  • 持續偵測作業系統、第三方應用程式、開放埠與錯誤設定中的漏洞
  • 辨識未納管資產與 Shadow IT 資源
  • 與資產盤點與身分管理系統整合,提供更豐富的資產脈絡

這樣的全域可視性,確保無一漏洞被遺漏,風險一浮現即可立刻感知與處置

2. AI 驅動的風險驗證與優先排序(AI-Powered Risk Valid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傳統漏洞管理經常產出大量低優先級的 CVE,造成團隊警報疲勞。主動式平台透過多層智慧分析來濾除雜訊

  • 結合漏洞情資(如 CISA KEV、公開 PoC、暗網討論)進行關聯分析
  • 依據資產關鍵程度、是否上網可達、橫向移動風險給予情境評分
  • 加入業務標籤(如「付款系統」、「個資庫」)讓弱點與實務風險連結
  • 預測模型預先標記可能即將被利用的漏洞
  • 根據環境變化動態調整排序邏輯

這超越了靜態 CVSS 分數,讓風險篩選更快、更準、更符合實戰需求。

3. 自動修補與政策導向應變(Automated Remediation and Policy-Based Response)

主動式平台不只評估風險,更能自動啟動防禦行動

  • 自動部署補丁,涵蓋作業系統、第三方應用程式與容器環境
  • 使用腳本修復設定錯誤、登錄機碼問題或帳號權限異常
  • 若無可用修補檔,啟用虛擬補丁(Patchless Protection),即時保護記憶體中的脆弱程序
  • 根據 CVE 嚴重度、可利用性與資產特性,啟動自動化應變政策
  • 整合變更管理、稽核紀錄與回滾控制流程

這代表從偵測到修補不再需要數週,而是可能在數分鐘內完成即時轉化為實際防禦。

4. 統一式儀表板與報表系統(Unified Dashboards and Reporting)

不同角色(資安、IT、稽核)需要不同角度的資訊視圖,主動平台可提供一致且可彈性切換的可視化報表:

  • 即時呈現資安暴露地圖,依地點、系統、風險等級與責任人顯示
  • 每次修補或自動化處理均有稽核追蹤紀錄
  • 可監控 SLA 達成狀況與平均修補時間(MTTR)
  • 依照部門、地區或資產群組自訂過濾與查詢條件
  • 提供深入調查、報告產出與決策依據的 drill-down 視圖

這不只是單純的報表,而是落實資安營運、確保實效的中樞指揮台。


為什麼「主動式」將成為資安未來的主流?

資安決策者正同時面臨三大挑戰:

  • 攻擊面不斷擴大(Attack Surface 擴張)
  • 威脅速度越來越快(從天以計到以秒計)
  • 團隊規模與資源卻持續停滯不前

在這樣的壓力下,僅僅「看得到風險」還不夠,真正的解方是「能夠主動行動」。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可以帶來以下優勢:

  • 快速風險降低
    縮短從發現漏洞到完成修補的時間差,將攻擊窗口壓縮至最小。
  • 攻擊面控管
    在攻擊者發動攻擊前就主動封鎖可利用的暴露點。
  • 營運規模擴張
    自動化處理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日常任務,提高整體效率與防禦韌性。
  • 符合 CTEM 策略
    完美支援「持續威脅暴露管理(CTEM)」中的「修補(Mitigate)」與「驗證(Validate)」階段。
  • 更好的合規與稽核
    將每次修補動作都紀錄入案,符合稽核需求,保留可佐證的行動紀錄。
  • 減輕人力負擔、提升團隊產能
    讓資安團隊從日常的打 patch、開單脫身,將資源投注於策略規劃與防禦升級。
  • 當攻擊者以自動化工具進行滲透與攻擊,防禦者也必須升級為主動式、智慧化的自動化對應策略,這不再是選項,而是資安生存的必要條件。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實際應用情境  

為了讓您更具體理解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的實際價值,以下列出三個常見應用場景,展現其在真實世界的實戰應用效果:

情境一:可被利用的零時差漏洞(Zero-Day)

情境說明:一個廣泛使用的開源函式庫被揭露出新的漏洞,並被列入 CISA 的 KEV(Known Exploited Vulnerabilities)清單。

  • 傳統模式:資安團隊接收到警報,接著等待廠商釋出補丁,再花好幾天部屬修補。
  • 主動式模式:平台即時偵測受影響的系統,自動套用虛擬補丁(Virtual Patch),並在數小時內開始監控是否有攻擊行為發生。

成果:在漏洞真正被攻擊者利用之前,平台已完成補強與預防。

情境二:錯誤設定的雲端儲存空間

情境說明:某次安全政策變更,導致一個 AWS S3 儲存桶意外公開。

  • 傳統模式:掃描工具標示風險,進入工單流程,幾天後才由人工修正。
  • 主動式模式:平台即時偵測到異常公開狀態,自動撤除公開權限,並留下完整稽核紀錄。

成果:避免資料被存取外洩,完全不需等待人員介入處理。

情境三:老舊系統中的可修補漏洞

情境說明:某已知 CVE 漏洞影響一套仍在生產環境運行的老系統(Legacy App)。

  • 傳統模式:修補延宕,擔心打 patch 會導致系統相容性問題。
  • 主動式模式:平台啟動補償性控制(Compensating Control),限制存取權限,並安排在下次核准維運時段進行補丁安裝。

成果:即時降低風險,兼顧穩定營運與安全防護。

總結:在這三個場景中,主動式模型的最大優勢是「不等風險變成事件」才開始行動,而是搶先一步堵住破口這就是企業防禦「秒級攻擊」的必要策略。


如何挑選真正具備「主動式風險管理」能力的平台?

現在市場上打著「Preemptive(主動式)」名號的平台愈來愈多,但並非每一套解決方案都真正具備落地實力。真正能兌現「主動修補、防禦優化」承諾的平台,必須結合真正的智慧判斷能力實際的自動化執行力

核心必要功能

■ 跨平台修補能力
支援 Windows、Linux、macOS 以及第三方應用程式的自動修補。
■ 腳本執行引擎
不僅限於安裝補丁,也能透過內建或自訂腳本修復設定錯誤、權限問題等複雜風險。
■ 虛擬補丁防護技術(Patchless Protection)
針對無法即時修補的漏洞,提供記憶體層級的即時防禦機制。
政策驅動的自動化
可依據資產群組、風險評分或修補時限自訂觸發條件,自動化執行修補與應變流程。
■ 持續資產探索能力
隨時監控混合環境下的端點、雲端、容器等所有資產狀態,確保風險可見性不中斷。
■ 統一式儀表板
提供角色導向(資安、IT、合規)的自訂可視化畫面,方便管理與即時應變。

進階加值功能

  • 合規標準內建支援:內建 CIS、ISO、NIST 等法規標準檢核模組,方便稽核。
  • 多租戶架構支援:適用於 MSSP 或大型集團單位的分層控管模式。
  • 整合性 API 能力:可與 SIEM、SOAR、ITSM、CMDB 等平台串接,提升工作流程效率。
  • 客製化修補政策:可依應用環境調整修補策略,兼顧安全與營運穩定。
  • 稽核報告格式匯出:支援機器可讀(machine-readable)的修補紀錄匯出,方便稽核與合規性追蹤。

建議:選擇主動式平台時,不要只看掃描與分析能力,更要看是否能真正執行修補、防禦與治理閉環這才是真正符合主動式資安策略的核心要件。  


Vicarius 的觀點:為「主動式防禦」量身打造的 vRx 平台

在 Vicarius,我們建立 vRx 平台的初心非常明確:

暴露管理的目的不是發警報,而是要「真的修補風險」。

我們的架構理念,與 Gartner 所倡導的「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不謀而合,並落實於產品設計之中:

vRx 提供的核心主動防禦能力:

■ 持續性資產與風險發現
不論是雲端、地端、容器或遠端端點,皆能即時追蹤與更新資產暴露情形。
■ AI 驅動的風險驗證機制
能有效過濾 CVE 噪音,判斷真正需要處理的弱點事件。
 跨平台修補與腳本修復整合
無需額外工具,即可在 Windows、Linux、macOS 等平台自動佈署補丁或執行修補腳本。 ■ 虛擬補丁防護(Patchless Protection)
在尚無修補程式可用時,仍可透過記憶體層級防護避免漏洞被利用。
■ 政策驅動自動化流程
可依 CVE 嚴重度、自訂風險規則或資產群組,自動啟動修補或應變行動,無需人力介入。

這不只是個附加功能,而是平台的核心價值。

vRx 每天都在自動化地將風險資料轉化為實際減災行動,幫助企業從「風險揭露」走向「風險解決」。 真正實現資安防線從人力驅動走向 AI 主導的轉型。


主動式暴露管理如何與 CTEM 與 SOC 運作整合?

持續性威脅暴露管理(CTEM, Continuous Threat Exposure Management),是目前越來越多資安領導者採用的框架,作為組織風險控管與減災行動的核心依據。而主動式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正是這個框架中關鍵的強化元件,能加速並優化各階段的運作效率。

如何強化 CTEM 各階段:

  1. 探索階段(Discovery)
    持續性辨識整個混合式環境中所有資產、漏洞與錯誤配置(misconfigurations),包括地端、雲端、遠端與容器資源。 
  2. 優先排序(Prioritization)
    結合實際攻擊情資(如已知攻擊手法、漏洞利用程式)與內部環境脈絡(如資產等級、是否外部可達),針對風險進行動態且精準的排序。
  3. 緩解行動(Mitigation)
    透過自動化修補(補丁、自訂腳本或補償性控制)快速封堵漏洞,降低風險視窗,減少人力干預所造成的延遲。
  4. 驗證階段(Validation)
    系統自動確認修補是否成功,確保標的弱點已被解除、資產不再處於暴露狀態。
  5. 動員階段(Mobilization)
    將洞察與遙測資料回饋至資安事件偵測工程與 SOC 作業流程中,支援動態調整防禦策略。

對 SOC 團隊來說,主動式暴露管理代表著什麼?

減少重複性修補工單:告別一張張類似內容的 remediation ticket,讓資安人員不再疲於奔命。
大幅降低平均修補時間(MTTR):從發現到修復的週期縮短,提升整體回應效率。
漏洞與威脅資訊關聯性更強:漏洞風險不再只是靜態資料,而是與實際攻擊情資動態串接。
無縫整合至 SOAR 與 IR 流程中:可直接納入自動化劇本(Playbook)與事件應變 SOP 中,提升自動化處理比例。

最終帶來的是從反應式追警報,轉向主動式暴露控制的模式轉變,而 SOC 將不只是回應者,更是持續壓縮攻擊面的核心執行者。


結語:從被動反應,走向主動預防

資安正處於關鍵轉折點。

反應式、警報驅動的舊有模式,轉向自動化、成果導向的新策略,不再是選項,而是必然。

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Preemptive Exposure Management)是漏洞管理、CTEM(持續威脅暴露管理)與整體資安營運的自然進化,它不再只是強調風險呈現,而是專注於根除風險本身

透過智慧分析、自動化執行與政策導向的整合,它正實現資安團隊長年追求的三件事:

  • 更少的暴露點
  • 更快的處理速度
  • 更低的人力負擔

如果你的現行策略仍無法「發現就立即修復」,那就該重新思考整體風險管理方法。

因為駭客正在加速,你也必須更快、更聰明地迎戰。


常見問題 FAQ

Q:什麼是「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它與傳統模式有何不同?

A:主動式風險暴露管理能夠自動化進行資產與漏洞發現、風險優先排序及修補處置,而傳統暴露管理仍仰賴人工流程與延後執,難以因應快速演變的攻擊態勢。

Q:導入主動式風險暴露平台有什麼好處?
A:

  • 更快降低風險:縮短從發現漏洞到修補完成的時間
  • 減少人工負擔:自動化處理繁瑣任務,降低團隊疲勞
  • 避免風險外洩:在駭客利用漏洞前即完成封堵修補

準備邁出下一步?

Vicarius vRx 成熟度模型為組織提供了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評估和改進漏洞和修復工作流程。它將實際平臺活動映射到 NIST CSF 2.0、CIS Controls v8 和 ISO/IEC 27001 等全球框架,從而彌合運營、自動化和合規性之間的差距。

該模型遵循五個關鍵階段:部署、檢測、分析、修復和自動化,使安全團隊能夠在不更換現有工具的情況下識別差距、確定改進的優先順序並擴展風險降低。

您將發現:

  • 從運營到優化的明確成熟度等級,直接映射到行業標準
  • 如何使用來自 vRx 使用方式的真實數據跟蹤和改善安全狀況
  • 將工作重點、資產覆蓋範圍、檢測速度、修復工作流程或自動化放在何處

Vicarius 模型與合規目標保持一致,並內置了基準測試工具,可幫助團隊從手動、被動作發展為主動、自動化的安全作,同時保持審計準備和利益相關者可見性。無論您是剛剛開始還是正在推動完全自動化,這都是您實現可衡量進度和作清晰度的框架。

Sagy Kratu 產品行銷經理

資訊悅報 Vol.6|Bitdefender: 從 70 萬筆資安事件,揭露「離地攻擊(Living‑off‑the‑Land)」攻擊手法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www.bitdefender.com/en-us/blog/businessinsights/700000-security-incidents-analyzed-living-off-land-tactics?utm_campaign=%5BChannel%20Newsletter%5D&utm_medium=email&_hsenc=p2ANqtz-9g-xc72CTRSUKX6s4BT4JdhWwD57apHtSF4Z-XvKrEv9ZmIlU_b7W_tsCMhDcg0ZLK2C


Bitdefender Labs 深度分析

Bitdefender 實驗室團隊由數百名與學術界密切聯繫的安全研究人員組成,他們在開發GravityZone 主動強化和攻擊面縮減 (PHASR)技術的過程中,將當前橫行於實務環境中的 Living off the Land (LOTL)技術手法展開深度研究。 

 結果揭示出攻擊者在大多數重大資安事件中,持續且廣泛地濫用受信任的系統工具。雖然本研究主要供內部研發使用,但我們相信這些初步洞察對整體產業理解也具價值,因此在完整報告正式發佈前率先公開分享。

LOTL 工具濫用狀況:高達 84% 重大攻擊事件皆與之相關

為了準確了解 LOTL 執行檔的普遍性,我們分析了來自 Bitdefender GravityZone 平台的 70 萬起資安事件,並搭配過去 90 天的遙測資料(合法使用情境)。這些資安事件並非單純警示,而是經過關聯分析的事件,我們分析整體指令鏈以識別攻擊者使用 LOTL 執行檔的頻率。結果顯示:84% 的重大攻擊(高嚴重性事件)涉及 LOTL 工具使用。為進一步驗證,我們也分析了 MDR 數據,發現相同趨勢:85% 的事件涉及 LOTL 技術

最常被濫用的工具?是 Netsh.exe

儘管 LOTL 工具早已有廣泛探討的話題(包括我們的技術講解), 但過去多為經驗性分析,缺乏硬數據佐證。我們此次的分析是基於工具使用的頻率,而非其潛在破壞性。我們的目標是找出那些經常被濫用但在正常情況下很少用到的工具

顯而易見的是:攻擊者偏好的工具,也常是系統管理員常用的工具  例如powershell.exewscript.execscript.exe,都名列其中。然而,更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是netsh.exe 是最常被濫用的工具,在三分之一的重大攻擊中出現過。

雖然檢查防火牆設定對攻擊者而言是合邏輯的第一步,這個結果清楚顯示:資料分析能揭露那些人為經驗容易忽略的趨勢

以下是五個最常被濫用的工具:

  1. Netsh.exe-管理網路設定(如防火牆、介面、路由等)的命令列工具。
  2. PowerShell.exe-被譽為 Windows 管理的「瑞士刀」,具備強大指令列功能和腳本語言。
  3. Reg.e xe – 用來查詢、變更、加入或刪除登錄機碼,駭客常用來建立持久性。
  4. sc.exe  Microsoft C# 編譯器是一個命令列工具,用於將 C# 原始碼編譯為可執行檔(.exe)或動態連結程式庫(.dll )。
  5. Rundll32.exe –此系統實用程式載入並執行從 DLL 檔案匯出的函數,常用於DLL 側載攻擊

如前所述,攻擊者常用的工具,也正是系統管理員最常使用的工具。 這是整體趨勢,但也有例外情況,特別是像mshta.exepwsh.exebitadmin.exe 等工具,駭客大量利用,但 管理員實際上很少使用它們。

除了系統管理員熟悉的工具外,還有另一類較少被理解的被濫用工具,像是 csc.exe、msbuild.exe(Microsoft Build Engine)、或 ngen.exe(.NET 原生映像產生器),這些工具主要由開發者使用,且容易避開以系統管理為主的資安監控視野。

來自我們對Unfading Sea Haze 的研究的 MSBuild.exe 濫用範例

簡單解決方案的誘惑

我們的研究發現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 PowerShell.exe 在企業環境中極為普遍。儘管我們數據中的組織中,有近 96% 合法使用 PowerShell,但原先我們以為執行 PowerShell 的只有系統管理員。然而實際上,我們在 73% 的所有端點上都偵測到 PowerShell 活動。

進一步調查顯示,PowerShell 的啟用不僅來自管理員(例如登入/登出腳本),還來自許多第三方應用程式在背景執行 PowerShell 程式碼,且沒有明顯介面顯示

我們也觀察到wmic.exe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款工具在 2000 年左右流行起來, 雖然該工具於 2000 年代廣為使用,目前已大多被 PowerShell 取代,且 Microsoft 宣布將停用該工具。然而,我們驚訝地發現,wmic.exe在多數工作站中頻繁出現。分析後發現:許多第三方軟體仍仰賴 wmic.exe 來收集系統資訊

地區分析也顯示工具使用存在顯著差異。例如,PowerShell.exe在亞太地區(APAC)出現率僅 53.3%,與 EMEA 地區高達 97.3% 的使用率形成強烈對比。相對地,在 APAC 地區, reg.exe的出現率反而高於其他地區。

這顯示出:對工具的使用理解必須更細緻,即使看似過時的工具,仍可能承擔關鍵功能,任意禁用可能導致營運中斷。

你不能容忍它們,但也不能沒有它們

我們在開發 Bitdefender GravityZone 主動強化和攻擊面縮減 (PHASR)技術時,正是基於這種「又愛又恨」的 LOTL 現實進行設計。單純封鎖這些關鍵系統工具,可能會引發系統中斷或業務影響。因此 PHASR 採用更細緻且智慧的方式:根據使用行為,進行端點硬化與行動層級控管

PHASR 的作法不是封鎖整個工具,而是監控並阻止特定攻擊行為。例如透過分析powershell.exewmic.execertutil.exe等進程的行為,PHASR 能夠區分出惡意與合法用途。例如它允許 PowerShell 執行一般腳本,但會主動封鎖其執行加密命令或修改關鍵系統設定的行為。

再以WMIC.exe為例,PHASR 並不封鎖整個工具,而是能判斷其正常使用(如查詢系統資訊)與其濫用行為(如橫向移動、程序注入),並對後者進行精準阻斷。

這種「行為層級」的阻斷方式,加上多層次使用者與攻擊者行為分析,使得 PHASR 能提供量身打造的防護而不干擾業務流程。

PHASR 的核心效能來自其架構,內建數百項行為規則,這些規則依據已知攻擊者手法與全球威脅情報制定。其引擎會自動學習每台端點的正常行為基準,並持續與已知惡意模式與新興威脅比對。

透過智慧化分析,使 Bitdefender PHASR 不僅能偵測與通報可疑行為,還能主動阻止特定工具或特定功能的使用,當其行為偏離正常軌跡並與惡意指標吻合時,即自動介入。這一切防護過程無需人工介入與頻繁政策調整,能有效防範新型 LOTL 攻擊。

結論

勒索病毒組織 BlackBasta 的首腦「gg」曾說過一句令人不寒而慄的話:我們只用系統內建工具,就不會被偵測……我們從不下載任何工具。而 Bitdefender 對 70 萬筆資安事件的深入分析,也正好驗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84% 的重大攻擊中均使用 LOTL 技術,證實駭客透過操作企業日常使用的系統工具,繞過傳統防線的效率與成功率極高。

因此,唯有像 Bitdefender PHASR 這樣的資安解決方案,不是封鎖工具本身,而是精準識別「惡意行為」,才能在不中斷業務的前提下,有效防禦現代攻擊者的滲透策略。

撰文者:Martin Zugec|Bitdefender Labs 研究團隊  

資訊悅報 Vol.5|CyberArk: 機器身分失控風暴:數量、類型與速度的三重挑戰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www.cyberark.com/resources/all-blog-posts/machine-identity-mayhem-the-volume-variety-velocity-challenge


機器身分的暴增,類型多樣,速度爆表

機器身分(Machine Identities)—如 API 金鑰、數位憑證與存取權杖—正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充斥在各種企業環境中,用來確保機器對機器之間的安全通訊。然而,多數團隊卻仍依賴手動工具,面對這樣的爆量需求早已力不從心。

今年年初,CyberArk 預測機器與人類身份的比例可能很快就會超過 100:1。截至年中,大 多數組織的比例已超過 80:1, 甚至有看到高達 500:1 的案例。再加上即將到來的 47 天 TLS 證書生命週期要求 、 雲原生(Cloud Native)加速發展、身分生態系持續擴張—你不僅面對數量爆增,還要承受身分類型的多樣性與極速變化的挑戰。

安全團隊已經被電子表格、緊急工單和突破政策界限的 AI 程式助理所包圍。 別說治理了,現在大家只想「活下去」。

歡迎來到「機器身分失控風暴 Machine Mayhem」— 這不是遊戲,而是真實世界。你就像身處一間損壞的電動遊樂場,按錯一個鍵,不是「Game Over」,而是導致生產環境中斷。

機器身分的三重挑戰:數量、類型與速度,從不排隊依序來

這場失控風暴裡,你不是一關一關破關,而是被數十台故障機台同時狂轟猛炸。

  • 在你的左邊? 一台打地鼠機器 不斷噴出 API 金鑰與服務帳號。
  • 在你身後? 太空侵略者遊戲裡,每個「外星人」都是過期憑證或錯誤設定的工作負載 。
  • 死在前面? 一款故障的 狂飆賽車機器壞掉煞車失靈,你得在「機器等級的速度」完成金鑰輪替,不然就會正面撞進資安漏洞 。

「數量」、「類型」、「速度」不會禮貌地排隊。這些機器身份 會疊加放大彼此的破壞力。 當你正努力關閉一組濫用的 SaaS API 金鑰時,AI 代理程式又啟動了——還帶著完全的存取權限——此時你還落下了昨晚應該要輪替的憑證。

你已經不是「在玩遊戲」,而是同時經歷多點故障。

第一關:數量失控—當規模變成風險

憑證蔓延(Credential Creep)從過去的麻煩變成現在的致命風險。

我們正目睹機器身分以不可持續的速度增長:API 金鑰、TLS 證書 SSH(安全外殼)  憑證、雲端存取權、工作負載 SPIFFE ID。 每個微服務、AI 代理、容器化部署都新增一筆身分。

如果你沒有一套發現、生命週期管理與退役策略,那你就在囤積「潛在漏洞」,直到出事—或者更糟,被入侵。

在這個關卡的遊戲中,你錯過的每一個身份都是一個隱藏的弱點。而且它停留的時間越長,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第二關:類型繁雜—無法一體適用的身分治理

機器身份安全 沒有「一套規則適用所有」這回事。

你正在管理一大堆行為不同、到期邏輯不同、權限範圍不同的身份類型。有些每天輪替、有些每小時更新;有的住在 Kubernetes Cluster 裡,其他的則嵌入在 AI 代理中 ,其 行動速度快過你的 Jira 工單反應速度。

每一種都需要獨立處理。不同的背景 、不同的交戰規則。

你若一視同仁處理,就像拿跳舞機的手把去玩音樂遊戲 ,還有延遲校不準— 最好的情況是你效率變慢,最壞的情況是權限錯配 、 但沒有人注意到,直到為時已晚。

第三級: 速度激增 — TLS 憑證的生命週期正在快速縮短 

從 2026 年 3 月起,TLS 憑證壽命將縮短至 200 天;2027 年為 100 天;而 2029 年,僅剩 47 天。

這代表,當 CA/瀏覽器論壇的分階段時程表正式生效時,您的團隊必須管理的 TLS 證書數量將增加八倍 

過去一年更新一次的流程,現在變成不間斷的循環迴圈。

而且不僅僅是 TLS 憑證在加快速度。Kubernetes、雲實例、無伺服器 Serverless 功能和邊緣 運算正在以人類無法跟上的機器速度進行 擴張。每個都使用一個或多個訪問 權、TLS 憑證、SPIFFE ID 等。 你還用手動處理?

這不是一種策略。這是同時進行 多場極限賽,還只剩 7 秒就爆機。

終極魔王:量子運算與 AI 代理改寫規則 

就在你認為你已經弄清楚了遊戲規則時,它又發生了變化。

最強大的 敵人是量子計算 —取代所有其他小行星的小行星。 它將摧毀現今所有基於依賴的加密信任模型 。 一旦量子破壞力出現 —而且它將會來襲— 數位經濟的根基可能會崩塌。

每張憑證、每個簽章、每筆加密交易,都可能因此無效。

另一方面 ,自主AI (Agentic AI) 早已入侵基礎設施,自主地即時更改基礎設施。如果您無法 指派、監控與撤銷機器身分,並透過現代化的特權管理與 Zero Standing Privilege(ZSP)做管控,你會眼睜睜看著風險增加。你 還找不到:人工智慧的「終止開關」在哪裡?

這些看似不屈不撓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它們直接破壞了遊戲引擎並改寫了規則。

你無法超越這一點。 但你必須超越它。

Game Over:如果你不改變會發生什麼事?

漏掉一次憑證更新,可能就會服務中斷;錯過 兩次?凌晨兩點資安團隊被挖起來應變;錯過在基礎架構下發生的整個轉變(以機器速度)你可能面臨災難級損失。

看看統計數據 不言而喻:

  • 50% 的組織 曾因機器身分相關問題發生資料外洩。
  • 72% 的人 遭遇過因憑證問題造成的中斷。
  • 營運中斷平均每年造成400萬美元的損失。

通過正確的機器身份安全策略,您可以徹底改變遊戲規則,建立彈性,而不是在問題出現時做出反應。

從混亂到掌控:如何破解機器身分的遊戲?

多數團隊會崩潰,因為他們還在用「預設困難模式」玩這場遊戲:手動流程、 可視性不足、政策不一致,還以為機器身分就像人類帳號的傳統思維。

這已經行不通了。 你需要:

從最痛的地方開始:自動化憑證發行與輪替。 接著,把身分與應用工作負載做關聯,這樣上下文就不是猜出來的。零信任控管, 讓每個工作負載都有唯一且可驗證的 SPIFFE ID。

借助機器身份安全,您會感覺自己 像馬力歐吃到星星一樣—無敵衝刺,無所畏懼。

結語:你早就上場了,現在是時候贏了

機器身分安全早就不是你「選擇是否要做」的問題,你就是玩家一號,不論準備好與否。

好消息是:你現在就能贏這場遊戲只要你從今天起建立以身分為核心的防線,整個企業就能轉守為攻、贏得先機。

機器身分失控風暴從不會停止,但現在的你,已經擁有了勝利的技能點。

Kevin Bocek 是 CyberArk 創新高級副總裁。

資訊悅報 Vol.4|REFORM: 平臺工程服務的優勢?您需要嗎?案例講解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reform.today/blog/platform-engineering/


平臺工程服務的優勢?您需要嗎?案例講解

除非你與世隔絕,「平臺工程」這個術語已經出現並主導了 DevOps 和應用程式交付社群。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在其 DevOps 工作流程之上採用這一概念。根據 Gartner 的《2023 年頂級策略技術趨勢》,到 2026 年, 80% 的軟體工程組織將建立平臺團隊,作為可重複使用服務、元件和應用交付工具的內部提供者。

但平臺工程究竟是什麼?它與 DevOps 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平臺工程是否代表未來?您是否需要它?面對這些,您是否感到不知所措?別擔心—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平臺工程,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優勢和挑戰。最終,您可以做出最明智的決策,選擇合適的策略來優化應用程式交付並提升效能。

來源:Gartner


什麼是平臺工程? 

平臺工程是一門新興學科,致力於透過降低應用程式交付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並提供自助式服務功能來提高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平臺工程承諾透過簡化 CI/CD(持續整合/持續交付) 和自動化部署,將業務優先順序與技術支援能力結合,確保合規性和安全性,以及最重要的是減輕開發人員的認知壓力,來加速整個應用程式交付流程。

聽起來好得難以置信?雖然平臺工程在優化應用交付和增強 DevOps 工作流程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它並非即時的完美解決方案。只有理解平臺工程的原理,致力於投資平臺工程專業知識,並採用平臺工程思維模式,團隊才能成功。

讓我們更深入了解良好平臺工程的特點。


平臺工程如何運作? 

平臺工程旨在為每個 DevOps 和應用程式交付團隊創建量身定制的、無摩擦的自助服務體驗,因此其工作方式因每個公司的需求和專業知識組合而異。

但最終,一個有價值且有效的平臺工程團隊建立在以下堅實的基礎和理念之上:

平臺工程原則1:內部開發者平臺(IDP  

打造強大的平臺工程團隊的第一步是致力於建立維護良好、量身定制的內部開發者平臺 (IDP)。 IDP 提供完全標準化的工具、功能和流程,確保應用程式交付的品質和連續性,無論開發團隊的經驗水平、地理位置和過往習慣如何。理解這個概念的一種方法是想像一個工廠,它擁有最優化、最新、維護良好的工具、環境和標準化流程,以建立完美的產品。每個開發人員之前使用過多少工具、他們如何獲得行業知識以及他們希望如何建造都無關緊要;他們只需要在工廠完成對接。其他所有資訊都儲存在一個地方並經過微調,以確保他們能夠專注於作為建構者的角色。這個工廠,也就是平臺,應該包含開發團隊所需的一切,並以最適合團隊偏好的工作流程和業務優先順序的方式呈現。

當公司準備好發展和擴大營運時,IDP 還可以使新員工的入職不那麼混亂,並且開發人員下班後代碼和財產仍然安全。 

平臺工程原則2:將平臺視為產品

為了優化平臺工程實施,平臺工程團隊必須將 IDP 視為自己的產品,並將開發者視為自己的客戶。無法維護穩定安全的 IDP 會損害內部效率,並可能損害向外部客戶的價值流。

為此,平臺團隊需要設定 IDP 可靠性和效能的期望和目標,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來自 DevOps、業務和安全團隊的回饋至關重要,他們的使用者體驗更是重中之重。

平臺工程原則3:標準化鋪就黃金之路 

平臺工程如果有效執行,可以為整個公司帶來顯著的效益。建立並維護一個統一的系統,規範和監督 DevOps 流程和工作流程,可以推動營運向前發展,並以最少的錯誤率實現規模化。透過精心設計一個符合公司獨特需求、優勢和劣勢的平臺,平臺工程團隊可以鋪就一條精簡並增強應用程式交付的黃金之路,同時減輕開發人員的認知壓力。

平臺工程中的標準化與敏捷方法結合,可以徹底改變開發者的體驗。對於那些承受認知超負荷和倦怠的開發者來說,這種結合尤其重要,因為這些因素阻礙了他們專注於其主要職責——開發出色的應用程式。


最好有原則:用指標追蹤團隊績效

雖然監控團隊績效本質上不是平臺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但它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與平臺工程緊密相關。

由於平臺工程主要致力於建立一個強大、安全、高效且可擴展的平臺,從而提升軟體開發和應用程式交付效率,因此,使用指標衡量平臺的成功和效能可以確保整個公司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例如,透過在類似這樣的可自訂儀表板上使用 DORA 指標追蹤效能,團隊可以輕鬆即時識別導致交付流程變慢的瓶頸和問題。此外,透過評估平臺健康狀況並優化開發人員的使用者體驗,平臺工程在提升公司整體績效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平臺工程與 DevOps – 有什麼不同?

簡而言之,DevOps 是什麼?

簡而言之,DevOps 是一種軟體開發理念,旨在促進開發和營運團隊之間更好、更緊密的協作——「你構建,你運行」。 DevOps 旨在透過自動化、快速回饋和提升開發流程的視覺性(從而實現所有權共享)等功能,簡化並加速開發生命週期。 DevOps 團隊通常使用多種開發工具、程式語言以及本地或雲端 IT 基礎架構。 DevOps 開發人員越來越期望在創建高品質應用程式的同時,追蹤專案績效的各個技術和業務方面,這對許多人來說已成為一項沉重的認知壓力。 DevOps 倦怠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它為企業帶來了高昂的成本,導致頻繁的高離職率以及應用程式交付缺乏連續性。 


平臺工程與 DevOps 有何不同?

另一方面,平臺工程的關注點不僅在於CI/CD(持續整合/持續交付)管線和自動化等。它更進一步,透過設計、建構和維護一個集中式平臺,以智慧方式加速應用交付流程,並消除認知壓力。平臺工程以標準化、自助服務、透明性和安全性為核心要素,為任何企業或業務以更低的成本靈活安全地擴展鋪平了道路。

從本質上講,這兩個概念的目標是相同的。但是,從最真實的形式來看,DevOps 團隊負責平穩且有效率地交付高品質的應用程序,而其平臺工程團隊則作為堅實的基礎,提供一致、可靠的工具和工作流程來建立卓越的應用程式。

(資料來源:2023 DevOps 現況報告(平臺工程版,Puppet))


平臺工程有哪些好處?

平臺工程帶來許多益處。根據Puppet 發布的《2023 年 DevOps 現況報告(平臺工程版)》,94% 採用平臺工程的組織認為,平臺工程幫助他們充分發揮了現有 DevOps 工作流程的優勢。當被問到誰受益最多時,受訪者最有可能回答「平臺工程最能滿足整個公司的需求,而不僅僅是某個部門」。原因如下:

平臺工程優勢1:提升應用交付效率

平臺工程為開發人員提供一致、精簡且自動化的環境,並為專案和業務經理提供清晰的概覽。開發人員無需花時間設定環境、處理基礎架構問題或執行複雜的部署流程,而是可以專注於編寫程式碼和交付功能。標準化的工具和流程減輕了認知壓力,使新團隊成員更容易入職,現有團隊成員也更容易在專案之間切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效率的提升可以顯著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和專案總成本。事實上,42% 的組織表示,在實施平臺工程後,開發速度得到了「顯著」提升

平臺工程優勢2:增強一致性與可靠性

標準化確保了無論專案、團隊或個人如何,都能採用一致的開發和部署方法。這種一致性簡化了故障排除、擴展和資源分配。 Puppet報告中的大多數受訪者都稱讚了類似的好處,包括系統可靠性的提升(60%)、生產力/效率的提高(59%)以及工作流程標準的改進(57%)。標準化也意味著因環境或流程差異而產生的錯誤更少,軟體交付生命週期也更可預測。它降低了業務成本和責任,並確保所有團隊都採用良好的實踐。

平臺工程優勢3:提升安全性和可擴充性

憑藉有效的平臺工程,即使公司發展壯大,其應用程式也能在不影響效能的情況下處理不斷增長的用戶負載。架構完善的平臺提供內建的存取控制機制,確保只有授權人員才能進行變更。審計追蹤還可以提升整個開發流程的透明度。標準化也適用於安全協議,因此基於該平臺建立的應用程式在整個組織範圍內遵循相同的高安全標準,從而降低因疏忽或不一致而導致漏洞的風險。 Puppet 平臺工程報告中約 42%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內部自助服務平臺提供內建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功能。對於安全和合規團隊而言,平臺工程可以幫助他們減輕工作量並提高效率。

平臺工程優勢4:降低業務成本,促進創新

透過自動化和簡化應用程式開發,平臺工程可以降低營運成本。它能夠根據業務和經濟需求靈活地擴展或縮減規模,並能夠即時監控和發現應用程式交付問題,從而確保優化業務成本。

此外,由於平臺工程承擔了繁重的基礎設施管理工作,開發人員可以自由地進行實驗和創新。他們有更多時間測試新技術、探索不同方法,並在安全網到位的情況下引入新功能。本質上,他們將把時間花在做他們最初被雇用來做的事情上。

(資料來源:2023 DevOps 現況報告(平臺工程版,Puppet))


您的企業是否已準備好導入平臺工程?如何開始?

雖然許多人都想加入平臺工程的行列,但在採用這項策略之前必須考慮一些事情,因為它需要承諾和投資。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您可能需要平臺工程團隊: 

  • 您有跨職能團隊負責監督應用程式開發、營運和基礎設施,這會導致超負荷或混亂,最終影響您的產品品質。
  • 你擁有一款成熟的產品,並意識到需要快速擴張:當你對產品的願景和市場需求充滿信心時,擴張是下一個合乎邏輯且必要的步驟。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部署一個平臺工程團隊來專注於此。
  • 您是一家優先考慮數位轉型的企業:正在進行數位轉型的公司可以利用平臺工程來實現其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採用一流的工具,並簡化其軟體開發生命週期。
  • 您熟悉 DevOps 文化,但您的 DevOps 團隊卻因認知壓力過重而缺乏創新動力:平臺工程可以補充和強化 DevOps 實踐。如果組織希望打破開發和營運之間的隔閡,採用平臺工程可以幫助他們透過合適的工具和實踐來彌合差距。這將重新聚焦您的DevOps 團隊,並為他們提供創新所需的精神頻寬。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您可能不需要平臺工程團隊: 

  • 您的技術團隊規模較小:雖然平臺工程可以使不同規模的公司受益,但對於規模較小的技術團隊來說,這可能有些過度。
  • 您的公司沒有定期部署的需求:平臺工程通常強調簡化和自動化軟體開發生命週期(尤其是部署)的工具和流程。如果團隊正在進行一個部署頻率較低的項目,那麼對此類自動化和簡化流程的需求相對較小。
  • 您的公司尚未做好文化變革的準備:像 DevOps 這樣的平臺工程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或一項新技能;它是一種徹底的文化轉變,需要投入和投入才能見效。成功的平臺工程通常需要文化向協作、自動化和持續回饋方向轉變。猶豫不決的組織可能無法充分享受平臺工程的好處。

平臺工程是未來嗎? 

Gartner 將平臺工程列為企業必須關注的十大策略技術趨勢之一。應用開發社群將平臺工程描述為繼 DevOps 之後的下一步。誠然,平臺工程能夠提供充足的機會和許多優勢,例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輕認知壓力、增強安全性和可擴展性等等。然而,您的組織只有擁有平臺工程的人才和專業知識才能獲得這些優勢。平臺工程人才短缺是一個現實,尤其是在亞洲。 Civo 的一項研究表明,不到一半的受訪技術專業人士熟悉平臺工程。根據我們的經驗,希望將平臺工程融入策略的公司往往會將高級 DevOps 專業人員或開發人員重新分配到平臺團隊。這是一種雙輸的局面,因為他們並非平臺工程專家,而當前的應用開發和交付任務又落到了其他初級成員身上,這可能會導致產品品質不穩定。

研究表明,各行各業對平臺工程團隊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我們相信,只有聘用合適的人才並投資於信譽良好、值得信賴的平臺工程工具,才能為您的公司帶來應有的光明未來。


評估您對平臺工程的需求 

您是否想知道平臺工程能否以及如何幫助您優化應用程式交付效能? RE:FORM 是一款一體化平臺工程工具,提供智慧、自助且可擴展的解決方案,從頭到尾增強您的軟體和應用交付能力。請聯絡我們的團隊以取得免費諮詢/演示,以了解我們如何幫助您加速業務成功。

資訊悅報 Vol.3|Vicairus: 新興威脅:人工智慧的轉變需要主動的資安防護對策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www.vicarius.io/articles/emerging-threats-ai-shifts-demand-proactive-cybersecurity-response


新興威脅:人工智慧的轉變需要主動的資安防護對策

2025年6月10日

隨著數位轉型持續加速,人工智慧(AI)早已不只是推動力,更已成為網路攻擊的新型武器。
駭客與網路攻擊者正部署自動化代理程式,以遠超人力極限的速度與規模對企業環境進行掃描、滲透及弱點利用。
為了有效防禦,企業與組織必須啟動「機器對抗機器的新型態資安防護架構,採用 AI 技術實現即時、主動的資安應變。


新興威脅情勢

企業資安防線正面臨根本性的挑戰:

  • AI驅動的攻擊活動大幅上升: 根據 Fortinet 報告,攻擊者導入自動化工具,自動掃描次數飆升 16.7%,平均每秒達 36,000 次。勒索軟體即服務(RaaS)與憑證洩露的黑市交易正快速擴張攻擊面。
  • AI已成攻擊者加速器: 在 HumanX 安全大會中,專家指出,駭客已開始利用 AI 工具產製高度自適應且破壞力強的惡意程式甚至進入自主攻擊階段。
  • 企業暴露面快速擴張: Business Insider 指出,AI PC(搭載NPU的設備)普及導致模型反轉(Model Inversion)、資料汙染(Data Poisoning)等新型態攻擊向量浮現。
  • 資安軍備競賽升級: 正如某篇評論所說:「要靠正派的 AI 來對抗惡意的 AI。

 ➜ 共同點?純靠人工作為主體的防禦方式,已無法有效應對這類 AI 驅動的威脅。


為什麼傳統資安防禦會失效?

過往資安策略仰賴靜態規則、定期更新與人工判讀,但現今環境已經出現三大挑戰:

  • 規模問題: 攻擊者可每秒掃描上千個弱點。
  • 速度問題: 自主惡意程式幾分鐘內即可變化戰術並展開攻擊。
  • 隱匿性問題: 利用合法工具進行「Living-off-the-Land」攻擊手法,避開偵測,並於修補程式發布前就攻破漏洞。

➜ 換句話說,等到人為回應介入時,攻擊早已啟動並造成傷害。


機器 vs 機器的對抗時代來臨

實務面操作如下:

  • 自動化決策: 當人類還在開會時,AI 可在毫秒內即時發現異常行為。
  • 即時處置: 一旦判斷為攻擊行為,AI 可直接啟動自動修補機制或以「虛擬補丁防護」進行替代處置。
  • 持續學習: 防禦型 AI 可透過攻擊樣態進行自我調整與優化,領先於攻擊者的演進曲線。

➜ 這場戰爭,不是人類 vs 機器,而是機器 vs 機器,由人類負責策略與治理,唯有這種主動出擊的模式,才有機會贏過對手。


 Vicarius:AI 主導修補的實際案例
  • 資本市場肯定: Vicarius 在 2024 年 1 月成功募資 3,000 萬美元,用於發展以 AI 驅動的弱點修補平台,包括自動產生修補腳本的「vuln_GPT」。
  • 落地成效卓越: 根據用戶回饋,Vicarius 可將平均弱點修補時間縮短達 90%,有效提升資安防禦效率。
  • 整合式修補生態: 透過機器學習實現弱點情境分析、零時差防護、與無補丁情境下的防禦對策。

➜ 這就是「機器 vs 機器」的最佳實踐案例:AI 快速偵測、即時修復、防堵進階威脅,企業無需再被動挨打。


實踐 AI 主導的資安防禦架構

落地部署建議如下:

  1. 導入 AI 偵測代理程式,涵蓋端點設備、雲端服務與本地網路,全面監控異常行為。
  2. 部署 AI 修復引擎,可自動修補或啟動「虛擬補丁防護」以快速降低風險。
  3. 建置持續學習流程,模型自動擷取攻擊模式並重訓,強化防禦韌性。
  4. 擴展至供應鏈風險控管,涵蓋二進位程式碼層級的弱點分析與預警。
  5. 保留人工治理機制,由資安團隊負責政策制定、行為稽核與模型優化。

➜ 此架構讓企業同時擁有機器的速度與規模,並保留策略層級的人機協作治理能力。


人機協作是資安未來的核心模型

  • 決策主導權: AI 負責快速偵測與即時處理,人類仍掌控策略與政策層面。
  • 倫理與合規責任: 人類需稽核 AI 判斷邏輯、確保可解釋性並排除偏差。
  • 強化學習互補關係: AI 學習人類回應方式;人類則根據 AI 所提供的可視化洞察做出策略調整。

➜ 此模式可同時實現防禦速度與治理信任,是企業資安轉型的關鍵支柱。


為 AI 資安戰場做好準備

資安戰場的規則早已改變:

  • 攻擊速度以「毫秒」計算
  • 對手使用 AI 技術全天候滲透與測試
  • 傳統以人力為核心的資安架構已明顯落後

✓ 導入 AI 驅動的資安平台,不只是升級,而是決定你是否能夠在未來生存下來的關鍵。

未來的勝利,不再只是由人力贏得,而是由「人類戰略 + 智慧機器」所主導的協作體系奪得。
這不只是一道新防線,更是資安防禦模式的根本變革。

閱讀白皮書


薩吉·克拉圖 高級產品行銷經理

資訊悅報 Vol.2|Bitdefender: 2025 網路安全評估報告的主要發現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www.bitdefender.com/en-us/blog/businessinsights/2025-cybersecurity-assessment-report-bitdefender


數據顯示,人工智慧的現實檢驗、違規行為發生後保持沉默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及對減少攻擊面的關注度不斷提高。

Bitdefender 的 2025 年網路安全評估報告以資料為中心,及時展現了網路安全的現狀。報告基於兩大數據來源:一項針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新加坡 1,200 多名 IT 和安全專業人士的獨立調查;以及 Bitdefender Labs 對 70 萬起網路事件的分析。今年是第三份年度報告,它揭示了當今不斷演變的風險、內部挑戰和營運盲點背後的關鍵真相。

下載 Bitdefender 2025 年網路安全評估報告:駕馭新現實 或繼續閱讀以了解出現的一些關鍵主題。

越來越多的組織對資料外洩保持沉默

安全漏洞不僅影響系統;它們還會考驗組織回應的完整性。

令人震驚的是,今年的調查顯示,58% 的安全專業人員被指示對違規行為保密,即使他們認為應該報告。

這比我們2023年的調查結果增加了38%,顯示企業正朝著保密的方向發展。保持沉默可能會損害透明度、利害關係人的信任以及監管合規性。

今年的報告數據也按地域細分了這項挑戰,考察了被要求保持沉默最常發生的國家。報告還顯示,首席資訊安全官 (CISO) 和資訊長 (CIO) 比第一線網路安全專業人員更容易感受到這種壓力。

減少攻擊面:從優先考慮到必要

現代的對手不再攜帶工具,而是使用你的工具。

Bitdefender 分析了 70 萬起網路事件發現 84% 的高嚴重性網路攻擊現在濫用環境中已經存在的合法工具。

這些「離地攻擊」(LOTL)戰術通常能夠繞過傳統防禦系統,不被發現。這可能是報告中另一個關鍵發現背後的驅動力:68% 的受訪者將減少攻擊面視為首要任務,其中美國(75%)和新加坡(71%)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簡化環境、停用不必要的應用程式並減少橫向移動途徑的組織能夠更好地預防和遏制入侵,防止其升級為業務中斷事件。

人工智慧的擔憂日益加劇,但現實卻更加微妙

人工智慧持續重塑網路安全的防禦和進攻能力。在所有受訪國家,人工智慧威脅對網路安全專業人士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擔憂。

  • 67% 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驅動的攻擊增加
  • 58% 的人認為人工智慧驅動的惡意軟體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

該報告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攻擊的其他關注點進行了排名,並研究了各國人工智慧增強攻擊的流行程度,以確定防禦者最常遇到這種威脅的地方。

網路安全領導層與營運部門之間的認知差距

當感知與現實不一致時,風險就會增加。而當高階主管和第一線團隊的優先順序不同時,可能會減緩進度。

我們的研究發現,資訊安全長 (CISO)、資訊長 (CIO) 及其第一線安全團隊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例如:

  • 45% 的 C 級主管 表示,他們對管理網路風險“非常有信心”
  • 只有 19% 的中階主管同意

研究發現的另一個脫節領域是:主管(41%)表示採用人工智慧工具是首要任務,而中階管理人員(35%)表示他們最關注雲端安全和身分管理。

該報告審查了其他存在分歧的領域,並強調了存在強烈共識的關鍵領域。

未來之路:從全球視野看可行策略

2025 年網路安全評估報告不僅是當今風險的快照,它也是為未來防禦做準備的策略資源。

它強化了幾個關鍵主題:

  • 必須積極減少攻擊面
  • 必須解決工具蔓延和複雜性問題
  • 對人工智慧風險的擔憂仍在繼續,應根據現實進行檢驗
  • 必須解決團隊倦怠和技能差距
  • 內部協調對成功至關重要

隨著網路攻擊變得更加靈活和持久,保護業務需要對人員、流程和技術有全面的了解。

下載報告

網路安全不僅是阻止威脅,它還關乎降低風險、實現業務連續性,並確保組織即使在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也能蓬勃發展。今年的報告包含一些重要見解,或許能有所幫助。

Bitdefender 2025 年網路安全評估報告:駕馭新現實

布魯斯·薩斯曼 (Bruce Sussman) 是 Bitdefender 的內容行銷與傳播總監,曾獲獎記者,從電視新聞轉戰資安領域,擅長以多媒體方式傳遞資安趨勢與高階主管觀點。

資訊悅報 Vol.1|CyberArk: TLS 行動準備期即將結束:準備 47 天 TLS 憑證的 5 個實用步驟

部落格文章出處:https://www.cyberark.com/resources/all-blog-posts/tls-action-lead-time-is-closing-5-practical-steps-to-prepare-for-47-day-tls-certificates


您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情況:專案期限緊迫,突然間,組織的核心服務因為TLS 憑證毫無預警地過期而中斷?這是任何團隊都不願面對的惡夢。

現在,想像一下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增加八倍

自2029年起,所有公共TLS憑證的最長有效期限將僅為47天與目前398天的有效期限相比,這代表著數位安全實踐的巨大轉變。其連鎖反應將難以忽視。

此舉得到了蘋果和谷歌等主要行業領導者的支持,並於近期由CA/瀏覽器論壇正式宣布,旨在透過降低證書洩露風險來增強安全性。此舉將分階段實施,先從明年縮短至200天,2027年縮短至100天,最後在2029年縮短至47天。

隨著這項變化,TLS 行動前置時間(即憑證政策變更宣佈到生效之間的時間間隔)正在迅速縮短。這意味著在更短的證書有效期成為互聯網強制要求之前,組織機構用於準備、測試和實施自動化的時間將減少。

向更短生命週期的轉變帶來了巨大的營運挑戰。手動證書管理將承受八倍的續約壓力,從而增加中斷、違反合規性以及安全漏洞的風險。

問題很明確:您的團隊準備好應付這波證書續約浪潮了嗎?如果答案不是肯定的“是”,那麼是時候採取行動了。您可能會問,該怎麼做?下面,我概述了五個實用步驟,幫助您在 47 天 TLS 憑證有效期成為常態之前,在憑證管理策略中建立更高的效率、靈活性和信心。

1. 自動化持續證書發現與上下文

在保護 TLS 憑證之前,您需要了解憑證的種類和用途。缺乏足夠的可視性,就會出現盲點,導致關鍵系統容易故障。這就像試圖保衛一座無法完全繪製地圖的城堡;您肯定會錯過一兩處峭壁。

首先,部署自動化盤點工具來掃描您的環境,包括本機伺服器(Server)、多雲系統和 Kubernetes 叢集。這些工具應持續即時更新您的證書清單,清晰地洞察證書位置、所有者、到期日期和合規性狀態。一個動態儀表板可以根據憑證狀態(有效、即將到期、已過期)進行分類,從而避免操作混亂、救火無序。

行動項目

部署證書生命週期管理解決方案,實現證書發現自動化並維護即時資產清冊。這可確保萬無一失,降低意外中斷的風險。

2. 自動化續約流程

手動管理 TLS 憑證續約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在 47 天的有效期限即將到來的情況下,更是不可能完成。想像一下,你只能用一茶匙的力氣從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舀水——手動續期很快就會變成這樣。

自動化是救生艇,它為續約流程帶來速度、規模和可靠性。透過利用 ACME 協定或 API 驅動的工作流程,您可以確保憑證的準確簽發、續約和部署,並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工幹預。這降低了人為錯誤的風險,並有助於防止因錯過到期期限而導致的中斷。

行動項目

設定與您的憑證授權中心 (CA) 整合的自動憑證續約工作流程。確保這些工作流程在證書到期前及時續期,確保您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3. 建立集中的政策和工作流程

隨著憑證有效期的縮短,對一致性和可擴展性流程的需求日益增長。否則,您的團隊就像在進行接力賽,但每個人都在設定自己的節奏。

不協調的流程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混亂,而縮短的有效期需要集中的政策來確保團隊之間的平穩過渡和營運和諧。

建立統一性憑證策略,強制執行有效性標準、定義續約時間表並預先批准工作流程,以消除瓶頸。這些策略的自動執行可確保跨部門和環境的合規性,同時減少手動接觸點。

行動項目

定義集中式、策略驅動的工作流程,以自動化合規性檢查並強制執行最佳實務。這些工作流程應符合 47 天的有效期限要求,同時保持可擴展性。

4. 將憑證管理與 DevOps 工具鏈集成

對 DevOps 團隊來說,時機至關重要。 TLS 證書(主要為私人證書,但有時也適用於以網際網路為導向的服務)廣泛應用於 CI/CD 流程、Kubernetes 叢集和微服務架構。如果沒有精簡的憑證存取機制,團隊可能會採取繞過安全協定的危險捷徑。

但是,您不能讓憑證成為開發週期的瓶頸。透過將憑證管理解決方案與 Jenkins、Kubernetes 和 Ansible 等 DevOps 工具集成,您可以直接在開發工作流程中自動執行憑證設定和續期,確保新應用程式和更新的加密和安全,而不會影響速度。

行動項目

與您的 DevOps 團隊合作,在憑證管理平台和 DevOps 工具之間實現基於擴充模組或 API 驅動的整合。這將在確保憑證安全的同時,保持快速的部署週期。

5. 實施即時監控和報告

證書有效期縮短意味著錯誤升級的間隔也縮短。依賴定期檢查不足以保持合規性和安全性。相反,持續的即時監控可以充當事前預警機制,在潛在問題滾雪球般發展成中斷或違規之前將其標記出來。

部署監控工具,清楚了解您的憑證狀況,包括配置錯誤或未經授權的使用等異常行為。自動報告功能還可以提供詳細的稽核紀錄,證明您遵守了行業標準,從而增強合規性。

行動項目

投資監控系統,即時發出證書過期、政策偏離和潛在安全漏洞的警報。這種主動式策略可確保您始終領先於新興挑戰。

自動化是縮短憑證有效期限的關鍵

TLS 證書有效期延長至 47 天不僅是一項改變,更是一場考驗組織流程、工具和敏捷性的挑戰。依賴手動工作流程是不可持續的。相反,自動化應該成為您策略的核心。

憑證續約自動化如何簡化您的 TLS 管理:

  • 自動發現:即時識別本機和雲端環境中的憑證。
  • 無縫續期:根據組織需求自動發行、續期訂和部署。
  • 整合 DevOps 支援:確保安全配置證書,而不會減慢開發週期
  • 主動監控:透過持續的合規性檢查和異常警報,全面了解證書健康狀況。
  • 加密靈活性:適應加密演進和 CA 信任變化,不會造成中斷或損害。

透過採用全面的 TLS 憑證生命週期管理解決方案,您將掌握向更短憑證壽命的轉變,同時加強組織的整體安全態勢。

立即行動,在 TLS 政策生效期限前保持領先

過渡到 47 天 TLS 憑證對於網路安全來說是一個重大飛躍,但也需要做好準備以防止中斷。

不要等到服務中斷或合規罰款才不得不採取行動。立即開始審核您目前的憑證狀況,做好準備。借助 CyberArk 的免費公共 TLS 證書發現掃描功能,您可以深入了解外部證書狀況,從而識別風險、盲點和即將過期的證書,防止它們成為營運難題。

喬治·帕森斯 (George Parsons) 是 CyberArk 的公鑰基礎設施 (PKI) 策略主管。